设计 办公楼 教学楼 住宅楼 综合商场 宾馆酒店 宿舍旅馆 工业厂房 施工组织 路桥工程 土木文库 别墅图纸 施工组织大全 站内公告
知识 施工技术 技术交底 设计知识 造价知识 安全文明 监理知识 市政工程 玩转工地 安装教程 在校学生 BIM知识 建筑图纸 结构图纸
资料 教程 工程测量 概预算 施工工艺 BIM教程 PKPM教程 土木网课 哈工大 同济大学 中南大学 东南大学 西北工大 考试教育
论文 建筑论文 结构论文 水利论文 现场管理 国标GB 行业标准 城建交通 地方标准 建设标协 建筑图集 规范合集 精选软件 建筑书籍
发布日期:2020-02-27 15:28:36来源:土木工程网责任编辑:土木龙
摘要:海外项目总体施工技术难度不大,但很多因素与国内项目不同。文章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海外房建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裂缝的理由,并根据不同理由介绍了裂缝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海外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
关键词:海外项目;住宅工程;裂缝防治
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长,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陆续提高,很多企业走出国门,进军海外市场,尤其是建筑企业,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张的情况下,进军海外市场无疑是公司完成并超越承揽营销任务和扩大施工生产产值等指标新的亮点和企业新的利益增长点。目前,住宅项目在国内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在海外由于气候、环境、地质等因素的不同,在施工质量管理方面与国内也存在侧重点的不同。本文重点分析了海外住宅工程裂缝产生的理由,提出了防止裂缝的相应措施,供在海外施工的同仁参考、斧正。
1 海外项目的特点
由于目前大多企业海外承揽的房建项目地域主要以经济欠发达国家为主,当地资源相对匮乏,大多数物资需从国内海运,当地仅可提供砂、石料等为主的地材,为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水泥、外加剂等材料存在保质期,而海运周期较长,存在水泥送到现场就过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
另外,海外施工技术工种以中国工人为主,当地员工只能充当辅助工种,而中国工人的签证****一般周期较长,有时存在现场急需的工种签证迟迟办不下来,而现场工期较紧时,只能在工种之间进行调剂,从而造成成品质量起伏波动较大。
物资保障、技术工种管理在国内项目一般不存在任何理由,但在海外项目却成了制约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这是海外项目管理的最大特点。
2 住宅工程裂缝产生的理由分析
海外项目与国内项目不同,当地人口密度相对较少,因此大多数住宅以别墅群、五层砖混结构及小高层居多,结构形式简单,施工技术难度不大,根据在海外几个房建工程施工的经验来看,裂缝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2.1 温度引起的裂缝
海外温差较大,尤其在非洲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一般分为旱季和雨季,旱季无雨,温度偏低,一般在10℃~20℃之间,雨季雨水较多且雨量较大,温度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一般在35℃~45℃之间,晚上温度一般在10℃~20℃之间,因此,容易产生温度裂缝,尤其是外墙,这也是海外住宅工程裂缝产生的主要诱因。
温度裂缝一般分为八字裂缝和水平裂缝,八字裂缝出现在顶层纵墙的两端,严重时可发展至房屋1/3长度内,有时在横墙上也可能发生,裂缝宽度一般中间大、两端小。当外纵墙有窗时,裂缝沿窗口对角方向裂开。水平裂缝一般发生在平屋顶屋檐下或顶层圈梁2~3皮砖的灰缝位置,裂缝一般沿外墙顶部断续分布,两端较中间严重,在转角处,纵、横墙水平裂缝相交而形成包角裂缝。
2.2 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的裂缝
海外项目地质与国内不同,非洲地区以红砂土为主,局部有膨胀性粘土及孤岩石带,因此在基础施工时,如果遇到不明地质,地基处理不到位,极易产生沉降裂缝。
沉降裂缝主要包括斜裂缝、窗间墙水平裂缝和竖向裂缝。斜裂缝一般发生在纵墙的两端,多数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裂缝向沉降较大的方向倾斜,并由下向上发展。由于横墙刚度较大,一般不会产生较大的相对变形,故很少出现这类裂缝。裂缝多在墙体下部,向上逐渐减少,裂缝宽度下大上小,常在房屋建成后不久出现,其数量和宽度随时间而逐渐发展。斜裂缝主要发生在软土地基上,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切力,当结构刚度较差,施工质量和材料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导致墙体开裂。
窗间墙水平裂缝一般在窗间墙的上下对角处成对出现,沉降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小的一边裂缝在上。裂缝产生的主要理由是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而发生上下位置的水平裂缝。
竖向裂缝发生在纵墙****的顶部和底层窗台处,裂缝上宽下窄,当纵墙顶层有钢筋砼圈梁时,顶层****顶部竖直裂缝则较少。竖直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窗间墙承受荷载后,窗台墙起反梁作用,特别是较宽大的窗口或窗间墙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情况下,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开裂,严重时还会挤坏窗口,影响窗扇开启。
2.3 施工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
海外项目绝大部分物资需从国内海运,而海运的周期较长,一般船到港后,****相关清关手续,开始卸船到送至现场至少在两个月以上,而部分材料保质期较短,尤其是水泥,只有三个月的保质期,在海运过程中,无论哪个环节耽误一下,都将导致水泥过期。
国外条件有限,砌体材料一般采用砼砌块,水泥用量很大,水泥一旦过期,只能根据检测结果降低标号使用,但势必对砌块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加之在砌筑过程中使用过期水泥拌合的砌筑砂浆,都将影响砌体整体施工质量,造成砌体强度偏低,减弱了抗裂能力,从而造成开裂。
2.4 设计缺陷产生的裂缝
国外工程一般执行FIDIC合同条件,采取设计、勘察、施工总承包模式,设计图纸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总承包公司选择的国内设计院水平的高低以及设计的深度,由于国外建筑总体施工难度不大,有些总承包公司越俎代庖,过分优化设计,减少一些必要的构造措施,导致一些裂缝的产生。
2.5 施工现场管理不当引起的裂缝
由于国外工程基本以体量大的群体性的小区出现,因此材料的的需求量很大,当采用砼砌块施工,工期较紧时,砌块基本供不应求。因此,为保证现场进度,很多砌块养护时间过短,即被投入现场使用。而砼砌块龄期不足28天,收缩量很大。上墙后因继续收缩很快形成开裂,并且裂缝不断开展。再加上现场墙体砌筑成型后,洒水养护不到位,更加剧了裂缝的产生。另外对于干缩已趋稳定的砼砖,如被雨水浸湿或经过粉刷后,后会再次发生干缩,通常称为第二干缩。砼砖在含水饱和后的第二干缩,其稳定时间比成型硬化过程的第一干缩时间要短,一般为15天左右。第二干缩的收缩率为第一干缩的80%左右,这通常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3 不同裂缝的防治措施
通过上述对裂缝产生理由的分析,针对海外工程的特点,在下一步施工过程中,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裂缝的产生。
3.1 温度裂缝的防治
3.1.1 合理安排屋面保温层施工,宜早不宜迟。由于屋面结构层施工完毕直至做好屋面保温层,中间有一段间隔时间,因此屋面施工应尽量避开高温季节和雨季施工,而且屋面防水及保护层尽量选用顺热性能小的材料。
3.1.2 屋面挑檐可采取分块预制或者顶层圈梁与墙体之间设置滑动
3.1.3 按规定和设计要求留置伸缩缝,以减少温度变化对墙体产生的影响。
3.1.4 提高顶部砌体砌筑砂浆标号,端部采用配筋砌体,提高砌体抗裂缝能力。
3.2 不均匀沉降裂缝的防治
3.2.1 加强地基勘察工作,对于较复杂的地基,应定时观测记录,如遇软弱部分应进行加固处理。
3.2.2 合理设置沉降缝。凡不同荷载(高差悬殊的房屋)、长度过大、平面形状较为复杂,同一建筑物地基处理策略不同和有部分地下室的房屋,都应从基础开始分成若干部分设置沉降缝,使其各自沉降,以减少或防止裂缝的产生。
3.2.3 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提高墙体抗剪强度,由于上部结构刚度较强,可以适当减少地基的不均匀下沉。
3.2.4 宽大窗口或洞口下部应考虑设置砼反梁,以适应窗台反梁作用的变形,防止窗台处产生竖直裂缝。为避开多层房屋底层窗台下出现裂缝,除了加强基础整体性外,也可采取通长配筋的策略来加强。
3.3 施工材料质量裂缝的防治
海外工程物资保障是关键,因此要充分做好前期市场调查,尽可能缩短海运时间,提前做好清关手续,及时将物资送至现场,保证现场能够及时使用。一旦出现水泥超过质保期,严禁现场随意使用,必须经过实验室检测,降低标号使用。一般过期水泥用在非正式工程,现场施工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出具的配合比拌制砂浆,严格制约水泥用量。
3.4 设计缺陷引起裂缝的防治
强化设计,加强图纸会审力度,对设计图纸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指出完善。增加必要的构造措施,避开由于前期方案不足而为后期施工带来影响。
3.5 现场管理不当造成裂缝的防治
3.5.1 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现场管理。尤其是砖厂,必须做好源头管理,不到龄期的砼砌块严禁发往现场。砼砌块在砌筑前必须提前浇水湿润,确保在砌筑时含水率达到10%~15%。
3.5.2 结合海外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制《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实施方案》,组织相关部门评审后实施。同时,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对项目部所有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按照要求,由技术人员分工序对操作工人组织技术交底并实施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操作人员方可上岗施工。
3.5.3 样板引路,每道新的工序开始施工前,先施工样板,验收合格后按此标准进行施工。加强过程检查和处罚力度,并制定奖罚标准,对于不按照设计、规范及交底要求施工的,采取相应的处罚。
通过以上所述,不难看出海外住宅工程裂缝制约与国内类似,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虽然裂缝出现不可避开,但关键是看现场如何进行有效的管控。裂缝的制约是一个多专业、多工种、多部门紧密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设计、勘察、施工、物资等部门的全面综合治理,但是只要设计合理、勘察到位、施工严谨、材料使用得当,裂缝一定能够得到有效制约。
参考文献
[1] 工程建设标准强 制性条文2013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梅全亭,李建.房屋抗震加固与维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