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网,因为专业,所有专注,土木工程综合第一门户网站,土木之家!

最近更新|SVIP|会员中心|新闻公告|社区

资料
资料
文章
搜索

设计 办公楼 教学楼 住宅楼 综合商场 宾馆酒店 宿舍旅馆 工业厂房 施工组织 路桥工程 土木文库 别墅图纸 施工组织大全 站内公告

知识 施工技术 技术交底 设计知识 造价知识 安全文明 监理知识 市政工程 玩转工地 安装教程 在校学生 BIM知识 建筑图纸 结构图纸

资料 教程 工程测量 概预算 施工工艺 BIM教程 PKPM教程 土木网课 哈工大 同济大学 中南大学 东南大学 西北工大 考试教育

论文 建筑论文 结构论文 水利论文 现场管理 国标GB 行业标准 城建交通 地方标准 建设标协 建筑图集 规范合集 精选软件 建筑书籍

当前位置:首页 > 土木论文 > 综合论文  >  土木工程教学研究(7篇)

土木工程教学研究(7篇)

发布日期:2020-03-01 23:31:24来源:土木工程网推荐:土木龙


拥有土木工程网,皆有可能。欢迎访问tmgcw.com

第一篇:土木工程概论教学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应该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建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案例式教学和实践教学,本文基于此进行了教学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学术型向技能型转变,为此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应用型人才是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外,更注重在工程实际中的能力培养,又被称为“工程型”。应用型培养模式下的土木工程人才可以在与工程相关的众多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比如设计、施工、管理等。对于土木工程的学生来说,《土木工程概论》是入学以后学习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建立土木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知识的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先导和启蒙作用。

1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师采用惯用的纯理论教学方法,只考虑了理论教学的课时,没有考虑实践课时,理论知识多,实践指导少,针对性较差,从而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觉得内容枯燥无趣,并且理解抽象的内容较为困难。(2)教学手段单一。多媒体教学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高等教育中,但其与学生交流过少,展示时间有限、影响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信息量大等缺点也日渐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以课堂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使刚进校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学习的兴趣。(3)缺乏优秀教材,内容更新较慢。当前,全国大学土木各类教材种类繁多,但是大部分都没有体现出专业差异性。一些内容较丰富详细的教材,在内容组织和安排上过于复杂,思路不清晰,所涉及土木工程的专业名词较多,介绍土木工程专业课知识较多,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或者教材内容更新较慢,不能反映当今土木工程快速发展的现状,不能反映出来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特长隧道、地下工程以及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及趋势【1】。(4)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土木工程是一门范围较广的综合性学科,但在许多院校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师都是年轻教师,一方面,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再加上土木工程概论的课时一般较少,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将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大一的学生,是相对困难的。另一方面,年轻教师工程实践经历较少,工程实践能力较差,在相对应的实践教学指导环节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2提高教学效果的探讨

(1)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针对更倾向于培养职业化的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土木工程概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就显得更为迫切【2】,改变只有理论教学的课程模式,将课内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中加入适量的实践教学。例如,“建筑工程”一章中“钢结构”的讲解,可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学校附近的钢结构建筑物,如郑州福塔。再如,“基础工程”一章中“桩基础”的讲解,适当安排学生在施工现场身临其境,将知识要点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结合《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特点,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考核方式,摒弃仅靠期末考试定成绩的传统模式。

(2)推行多元化教学,引入多样化信息平台。针对课程每部分内容的特点和难易程度,选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借鉴“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将多媒体或PPT教学与“慕课”进行结合,鼓励教师创建精品课程,制作新型微课资源如动画、小视频等,并将移动学习应用于开放课程资源的应用,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3】,课下利用开放课程资源完成课下作业并且温故而知新。解决目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学时少、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消化掉所学新内容,课后得到及时反馈,为该课程的远程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

(3)探索应用型教材编撰,反映专业最新进展。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材非常重要,教材是学生最快速、最直观获取知识的途径。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因此,从多方面优化和更新教材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应采取现有教材与新编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在现有优秀教材的基础上,提高教材质量,编写配套的《土木工程概论》教材。土木工程涵盖领域广泛,其包括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桥梁工程、市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在本课程课时较少的情况下,没有条件对每部分内容进行详尽的介绍,这就需要新编教材在内容上进行大胆的取舍,根据各高校培养计划的专业划分,分专业详细叙述有关的知识,抓住重难点。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理解起来较困难的知识点,由于大一的学生和实际工程接触较少,如果只讲解课程内容表面概念的含义,会使学生无法将课程内容和实际相结合,所以在教材中应适当增加和课程内容相一致的工程案例。例如,“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一章中“抗震结构设计”的讲解,可以加入汶川地震中房屋由于不同结构而受到震害状况不同的内容,通过图片、文字二者结合,使理论生动、鲜活。同时,在新编教材中,应随时注意更新教材内容,一方面展示最新的工程技术和建设成果,做到与时俱进。例如,许多版本的教材,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斜拉桥还是2008年中国建成的苏通大桥,其主跨为1088米,但2012年建成的俄罗斯岛大桥主跨达到了1104米,再次刷新了同类桥梁的记录,教材内容应将最新的斜拉桥跨越能力展示出来。另一方面要关注近期新出台和修订的新规范,将新的规范内容展示在教材中。例如,新修订的《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中对部分内容作了修改,新编教材中应及时更新旧规范和充实新内容。

(4)围绕工程实训核心,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着力打造特色教师队伍,从与学院开设的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实习基地及企事业单位中,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根据各校的培养方案,和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实践环节或课程设计,根据课程进度定期开展和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讲座,介绍当前土木工程的热点问题与最新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在学院与社会之间形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合力,实现“工程师进课堂”。鼓励教师与实习基地及其他企事业单位进行横向课题的合作,承担与企事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参与工程实践,培养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结语

本文从教学的“最基本细胞”入手,基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重要地位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普通院校学生群体特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探讨《土木工程概论》的学科定位、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法的改革,通过改革,借鉴“慕课”授课方式,将知识要点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了解土木工程的广阔领域,了解、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尽早明确学习方向,树立专业思想,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也为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清标,初明祥.《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75-77.

[2]张文华.《土木工程概论》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8):69-70.

[3]刘国华.学习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14,(20):385-385.

作者:王一晓 张大鹏 付国燕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第二篇:高校土木工程应用型核心竞争力培养

摘要: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即是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如何提升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核心竞争力,顺利并高效的完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目标,培养高校学生综合能力,为社会输出更多的精英型人才,是现在各大应用型高校所面临的现状。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核心竞争力

随着高校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各大高校也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局面,这也使得创办特色专业势在必行。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是决定高校能否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土木工程是目前我国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应用型高校必须针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及发展为之培育相关应用型学生,让学生在学校内学有所长,进入社会能够很快进入工作角色,独立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目前应用型高效在土木工程专业有一定基础和建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我提出了一些改善,具体内容涉及三方面。

1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1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与人才培养计划不匹配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应当关注的重点,但是长久以来,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并不匹配,导致应用型高校学生进入社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时不能很好地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第一忽略专业学生核心知识技能的培养学习。第二,实践技能的应用培养能力有限。第三,不重视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

1.2师资队伍能力有限

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能力有限是目前的现状。随着高校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高校教育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高校教育需要一群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来实践完成。但是,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师无论在自身素质方面,自身专业知识方面,实践方面和创新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首先,应用型高校内专业技术一流的教师相对短缺,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放弃自己再深造的机会。其次,大部分专业方面的教师不关注行业动态,时间一久,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轨。最后,对于自己的专业不进行科研讨论,一味固守老传统,不善于创新。

1.3实践能力欠缺

目前应用型高校大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新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但是在之前的教学模式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具备了很好地理论基础,但是由于缺乏实践,进入工作中,往往表现出能力有限的尴尬局面。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中也在不断摸索优化方案,这使得土木工程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或许在他们步入工作那一刻,已经被新技术所取代。

2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研究

2.1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改善

(1)将土木工程行业规范融入教学中,重点培养思维能力。土木工程专业由来已久,它发展至今,必然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行业规范。这些规范是相关专业的技术专家,精英人才共同努力,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就是要求将这些精华的行业规范融入教学资源中,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应用型高校所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能够走到土木工程建设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专业理论是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将知识融会贯通,而不是单纯对理论的字面记忆。

(2)结合行业先进案例,开展专业实训内容。应用型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清楚的了解行业相关新闻,经典案例。在先进案例中,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另外土木工程在预算,设计还有施工中,面对的干扰状况比较多,需要计算的工作量也特别大,仅仅依靠工作人员自己完成必然很吃力。目前市场各种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施工及计算等方面的软件也比较多,合理利用这些软件,必然事半功倍。这也会是市场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应用型人才必须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利用这些软件,更好的完成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

(3)增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应用型高校对学生培养的要求不应该局限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养成。专业素质高体现在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强,能够更好地将学到的专业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但是非专业素质也同样至关重要。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决定了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专业素质可以通过不断深造而提升,非专业素质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实干创新,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

2.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1)扩大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规模,在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形成稳定的教师队伍规模。合理规划教师队伍结构。加大对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精英人才的吸收,对教师的应聘起点要求硕士以上。鼓励教师教学创新,建立相关专业科研项目,同时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出去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专业技能。

(2)注重师德建设。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也是考核教师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应用型高校应当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合理奖罚,鼓励教师以自身为例,身体力行的影响学生。

(3)建立完善的制度。结合教学实际以及教师的切身利益,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约束控制教师的同时,更好的规范和引导教师的工作,合理聘任教师,明确教师责任与义务,督促教师更好的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引导学生走上专业道路。

2.3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1)在校期间,开设实践教学实验。在土木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开设一些创新性实践课程。利用实践课程,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通过实践,是学生更好的认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专业性,更加综合的将专业教学计划融入到实践教学实验当中。

(2)应用型高校应该自己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针对专业实践单位不好联系,而且不能大规模的接收实践学生,同时考虑到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学校自己建立生产实习基地是最好的解决方案。首先实习基地为应用型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习机会,同时实习基地也可以作为高校教师与学生专业课题研究的场所,第三,高校可以和实习单位合作,通过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情况,为实习单位提供一些学生实习信息,帮助他们更好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3)改革教学模式,更好的帮助学生创新。过去的教学模式,课堂多以教师为主,遏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鼓励教师多采用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模式,鼓励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课堂,鼓励学生创新,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总结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师教学的目的。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新。

3小结

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市场在不断发展,它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并且拥有创新能力,能够很好地应用实践与工作的专业人才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对策。本文针对目前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核心竞争力所存在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三方面存在的不足做出了一些论述,并且对其提出了相对应的改善建议,这些都是提升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的观点或许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还是希望对有需要的人士有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静晓,朱元祥,张艳,李慧.土木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途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06).

[2]董本云.地方性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策略[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01).

[3]邹晓宏,刘楚佳.论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广州番禹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作者:王金霞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第三篇:本科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改革设计

摘要:基于应用型本科的培养要求,提出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改革的案例设计方案。通过分析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性质以及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行模块化教学;画法几何部分的案例设计是基于组合创造法,让学生自由设计组合体,完成由画图到读图的循环练习,实现连贯学习过程;建筑CAD软件使用案例设计是通过任务驱动法,先调动起学生对知识的内在需求,再经过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由教师总结使用CAD软件的绘图方法和技巧,最后通过开展学生竞赛形式进行成绩评定。改革方案经过试点班实践验证,效果良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1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与科研型本科相比它更注重鲜明的“技术应用性”,与一般的普通专科高职技术教育相比它更注重专业理论的深度,三种教育形式是并行存在的,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对于应用型本科教学除了要求符合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外,还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即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概况起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的,能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

2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课程现状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是一门传统学科,经过高等教育的多次改革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是在“大土木”课程构架体系下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是由原来的画法几何、建筑专业制图和建筑制图CAD等内容合成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画法几何部分是介绍经典图学原理,建筑专业制图是介绍建筑专业绘图和识图的基本国家规范,建筑CAD是介绍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差别较大,笔者提出使用模块化教学,针对不同性质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2.2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完善,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质内涵,研究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目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老师讲,学生听,教学中没有真正的实现以学生为本位。例如,画法几何部分是介绍投影原理的理论知识,是学生识图和绘图的必备基础,由于内容抽象,单靠教师讲课,学生学习兴趣薄弱;建筑CAD部分介绍CAD软件的应用,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负责理论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课,导致学生听课抓不住重点,课下使用软件时无从下手,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2)考核方式单一,传统的卷式削弱了学生们对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程度,很多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都分配在教室里看教材和做习题上。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考核方式的改革应突出在学习成果的应用性上,因此,教学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学改革方案设计必须具有系统性,从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教学方法的能动性,考核方式的实效性等多方面进行课程改革方案设计。针对该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培养要求,该研究者进行了教学改革案例设计。

3土木工程制图改革案例设计

3.1画法几何教学案例设计

画法几何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体的教授方法和思路,首先要把图学理论基础知识讲授清楚,包括投影原理,点线面的投影规律,基本形体的投影,组合体的概念及组合方式等内容,这些内容要精练、快速地讲完。对于具体知识点的取舍,要从专业的实际应用性出发,例如,截交线和相贯线的求法,是画法几何图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包括平面体之间,平面体和曲面体之间以及曲面体之间等几个层次,教材上篇幅较大,但对于土木工程的建筑结构来说应用较少,因此,授课时只要讲清原理即可,教学重点应转移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上,具体来说,可以以讨论形式分析相贯线形状,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出绘相贯线的方法。接着,将前面学过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总结梳理,通过利用典型例题讲解,使理论和方法有效组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系统、清晰的知识网络框架,最后,根据组合体的形成特点,指导学生运用组合创造法自由设计组合体,通过设计组合体的实践来促进制图知识、绘图技能和工程素质的养成,让学生在学习创新技法、锻炼创新能力的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具体的设计思路和实践过程为:(1)学习画法几何部分内容之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全面系统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和习题集的内容,找出各章节的关键知识点,分析内在联系的规律,最后画出一张网络结构图,供全班学习讨论。教师介绍组合创造法,即通过不同原理、不同技术、不同方法、不同产品和不同现象而产生创新成果的方法。采用多媒体案例授课,课堂上给学生出一道组合思维训练题,运用空间立体思维进行组合,诱发学生创新欲望。教师进行案例分析,设计组合体,指导学生用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点线面的投影、基本几何体投影、画轴测图,完成组合体作业,最后制作模型。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介绍组合创造法,并运用组合创造法设计组合体,通过设计的组合体来串连相关知识点、技能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模仿借鉴,其步骤是:设计组合体形成动画演示,形体分析,画三视图,设计修改,完善成型。在演示组合体成形的动画后,进行形体分析,接着动态演示画出三视图,画组合体三视图时要运用形体分析法,辅以线面分析法,逐个画出各部分的三视图,要注意表面的连接关系、三等关系和方位关系。可以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移一移等组合创造方法进行设计修改,把修改完善的三视图展示给学生。最后和学生一起对设计修改的成型组合体进行分析。(2)布置自由设计组合体的实践作业;(3)多元评价,包括小组内评价和全班同学评价;(4)成果展示,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整个过程即连贯学习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设计,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3.2CAD教学教学案例设计

使用CAD软件是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能力,在土木行业中人们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土木工程师吃饭的两根筷子中的一根。CAD软件这个绘图平台,与过去的图板和绘图工具是一样的,并且在修改和操作图形元素方面更加方便和快捷。具体的设计思路和实践过程为:(1)CAD专题性讲座,快速将CAD的基本绘图命令讲完,(2)选择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布置具体绘图任务,以任务驱动法来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内化对知识的需求,(3)让学生进行问题汇总和组织教师答疑环节,通过教师再辅导,由教师总结提炼CAD软件的绘图方法和技巧,(4)开展CAD竞赛,进行成绩评定。这样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对象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把每个教学任务划分为几个教学情境,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推动作用的助力者,在这样的开放式教学情境中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妙于巧法。经过教学改革试点班两届学生的实践验证,该教学改革设计案例设计科学可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还需要在本科教育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11):34-37.

[2]刘雷艳.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2012(9):22.

[3]李春柳,金喜平,李冰心,等.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职技高师土木工程制图教学――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25(4):67-70.

[4]潘美祥."珠连学习法"及"组合创造法"在制图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40-41.

[5]金喜平,李春柳,于建军.建筑力学课程改革设计案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112-115.

作者:李春柳 朱天志 李冰心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第四篇: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建筑施工课程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且内容庞杂繁多,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的工程建筑施工教学模式已无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迫在眉睫。这里分析了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工程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对策。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课程教学与工程施工实践脱离

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建筑施工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课堂中简单的理论教学难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课程的内容,如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或技术等具有很强操作性的知识点。在这些内容与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即使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投影、幻灯片等,也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当前我国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本科院校的学生很难获得实践的机会。高职高专学生可通过顶岗实习的渠道和方式获得更多的实践体会。本科生只能通过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接触到工程施工中的相关内容,无法通过施工现场实践获得更深刻的感性认识。理论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脱离是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项重要问题[1]。

2)课时偏少,无法将完整的项目工艺与组织程序覆盖其中

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建筑施工课程教学内容复杂繁多,包括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共计16章,每一章节的内容都非常重要。从理论知识层面来看,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建筑施工课程涵盖的内容十分之多,包括材料、力学、测量、施工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根据该专业课程的具体情况,若是要满足教学的要求,保证教学效果,则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建筑施工课程的合理课时(包含实践课时)应达到80学时,然而当前多数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建筑施工课程教学却并未达到该要求,多设置为64学时,这样的设置,学时偏少,使得课程教学难以将完整的项目工艺以及施工组织程序等内容覆盖在内,教学效果不佳。

3)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我国多数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都存在着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的现象。这一现象是由建筑施工课程的工科特性决定的,严重阻碍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施工课程中的施工组织与施工管理均设置在16个学时以下,还有的甚至更少,仅6学时。这主要与行业情况和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相关。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与增长模式长期处于粗放经营与管理,在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下,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快速增加。高校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工程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一味追求高就业率,忽视了施工组织与施工管理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此外,我国当前的本科院校中,土木工程专业方面的教师多为土建类理工科专业,教师的学科结构也使得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施工管理的教学问题加剧。

4)不同课程模块之间严重脱节

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建筑施工课程与一般的基础课不同,其课程章节之间的跨度十分大,而联系相对较少,其特点表现为模块化、专业化。例如该课程中的两个知识点土方工程与混凝土工程,两者之间基本上不存在有知识点的联系。这些互相之间毫无关联的知识点因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复杂性而被放在了同一课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在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不同课程模块之间严重脱节,相互关联少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提升土木工程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中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2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1)改革学时分配,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施工课程学分与课时分配不均的问题,例如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施工课程为4个学分,周学时中授课时数为4个学时,实验、上机或其他学时却为0。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的学时分配分析,可以看出基本上所有的学时都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内容的课程几乎没有。这样的学时分配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这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来说,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满足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对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改革学时分配,丰富教学内容,将建筑施工课程的学时重新分配,将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实践均匀地分配于周课时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安排专题讲座、参观施工现场或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典型的案例。这些方式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施工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量。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所涵盖的专业知识多,知识面广泛,涉及到许多如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机械的性能及其操作、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及运行过程、施工器具的构造和工作状态等技术层面的东西。这些实际操作的内容仅仅依靠教师口述的教学手段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且教学效率不高。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需要从教学手段的改革入手,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幻灯片、图片以及录像等。使用这些工具将涉及到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向学生加以演示,不仅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观看到建筑施工中的各种工艺、技术、机械设备的具体操作及运行过程,并且具有省时省力的好处。教师可对一些正在进行施工建设的并具有代表性的工程使用摄像机和照相机到施工现场跟踪拍摄,将拍摄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将同类题材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组织学生观看。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可进行相关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吸收知识。此外,这些收集到的素材还可反复使用,学生可向教师拷贝复制,于课后自主学习。例如,浙江大学在近几年拍摄的建筑施工视频资料有《杭州黄龙体育中心工程施工》、《125米高度钢筋混凝土烟囱滑模施工方法》、《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工程施工与长江二桥施工》、《广州动物园水族馆模结构体系》、《福建漳州后势石电厂123米巨型网壳结构施工》等。这些工程资料经过教学组的剪辑与制作,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播放,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语

针对当前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理论课程教学与工程施工实践脱离、课时偏少、无法涉及完整的项目工艺与组织程序、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不同课程模块之间严重脱节等问题,高校应积极进行改革与实践,从学时分配与教学手段等方面着手,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合理优化、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并重,充分突显专业管理特色,从而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严超君,吕文晓.基于问题解决的建筑施工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5(04):83-85.

作者:王忠辉 单位:中原工学院

第五篇:土木工程学科点研究生课程优化思考

摘要:在土木工程行业迅速发展,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的大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与当前科技研究的前沿相结合,适应学位论文研究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针对这一需求,本文在深入调研国内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案,并给出了教学管理方面的支持和激励方案。

关键词: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优化;职业能力培养

研究生课程是研究生培养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1]。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开设的课程除了英语、数学、政治等基础课之外,还包括有限元分析、结构动力学、弹塑性力学在内的专业基础课,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大量专业选修课,总学时在250~320之间。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研究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培养研究生的基础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强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为后续的论文研究和职业实践做准备[2-3]。但是,随着土木工程学科的迅猛发展,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都出现了与当前的研究进展脱节,所学知识不能满足论文研究和职业发展需要的趋势[4],亟待改革和优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广州大学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并提出了优化改革的初步方案。

一、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国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本文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参加2015年5月在先建筑科技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听取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的专题报道,了解其课程设置情况;通过主办广东省结构力学系列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的机会,与省内十五所院校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师座谈;在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答辩期间,邀请大量兄弟院校和企业专家参加答辩,征求其对于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意见;充分利用各高校网站上有关土木工程学科点的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料信息,并对其进行调研、收集和整理。调研结论和收获如下:

1.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应当突出特点,分类培养。根据教育部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设立专业型研究生的目的是“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有所不同[5]。因此,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突出重点,坚持分类培养。就土木工程学科而言,学术型研究生应当注重数学、力学等系列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拓宽知识面,加强其基础科研能力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应当强调职业能力培养,注重课程体系设置对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可以邀请拥有大量实际工程经验的企业专家开设实践课程或相关讲座。

2.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当与当前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新方法、新技术充分结合,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有限元方法、结构动力学等,应当强调编程和数值模拟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通用的工程应用软件(如Matlab,Abaqus等)进行教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强调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在实习和实践中学习;个别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在施工现场实习教学。

3.研究生课程应当因应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分类设置,动态调整。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行业迅猛发展,相关理论和技术日新月异。土木工程学科点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应当与学科的发展相适应,动态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既保证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又使研究生的课程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论文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6]。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和结论,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点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优化调整的基本思想包括: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课程体系优化为培养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服务;与科技发展和工程实践的需要充分结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分类建设,动态调整。为保证和促进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广州大学确定了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多项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研究生授课管理,奖惩结合,鼓励相关教师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等,其目的就是积极促进理论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充分结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其具体措施包括:

1.土木工程学科点研究生课程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对于学位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要保证授课学时,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学位论文研究做好准备。对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要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进行系统设计,开展分学科的专业课群建设[7]。目前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点在建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群包括结构工程课群、防灾减灾工程课群、工程管理课群、工程力学课群等。

2.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强化基础理论课程与学科研究前沿的联系。学术型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程要面向当前学科的研究前沿,与实践应用相接轨。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已经发展到了用大型计算软件代替传统的手工计算的阶段,这些软件都已经成为土木工程行业进行结构分析和设计必备的工具。因此,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就兼顾理论知识的教授和相关计算模型和分析软件的学习,既要让研究生对基础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又要引导其熟悉和使用先进的计算软件求解结构分析和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3.专业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因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一线技术人员,土木工程界的设计、施工单位都希望学校输出的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经过尽量短的适应期就正式开展工作[8]。因此,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当根据论文研究和职业规划的要求,适度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数量和比例,充分利用实习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其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除了积极派遣研究生去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实习之外,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还积极邀请企事业单位专家来学校开设讲座,甚至直接参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特别是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采取由校内主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基本框架,由校外专家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管理

为保证上述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方案的执行,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具体包括:

1.完善了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邀请校内外专家组成研究生课程教学督导组,对研究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定量不定期现场听课、监督,给出对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建议。特别是校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给出的建议,对于研究生课程与工程实践能力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研究生课程学生评价体系,根据研究生及其导师对课程的反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有效管理,动态调整。

2.支持和鼓励相关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效果。建立了常态化的研究生教学研究支持体系,鼓励相关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设立了一系列研究生教学科研项目;鼓励与工程实践关系紧密的课程扩大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对接,提高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鼓励和支持教授同一课程的教师不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四、结语

在土木工程行业迅速发展,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专业型研究生比例逐渐增大的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当前科技研究的前沿相结合,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针对这一变化,土木工程学科点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也必须做出积极响应和调整优化。本文在深入调研国内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案,并给出了教学管理方面的支持和激励方案。

参考文献:

[1]李炎锋,侯昱晟,李俊梅,等.土木工程学科开设建筑火灾安全技术研究生课程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5).

[2]虞翔,段秋枫.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及学位标准探讨[J].文教资料,2010,(12).

[3]秦力,鞠彦忠,杨世东.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2013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sychology,ManagementandSocialScience.

[4]张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15,4(13).

[5]朱丽华,史庆轩,任瑞,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

[6]赵茜,朱记伟.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分析[J].人才培养改革,2014,(12).

[7]韩艳.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力学基础课程群建设构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

[8]全日制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研究生,2012,(10).

作者:燕乐纬 张永山 黄新明 汪大洋 单位: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六篇:建筑与土木工程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创新

摘要: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范围广阔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该学科的工程理论、技术、方法发展快,工程实践性要求高,创新性强。如何通过专业学位学习培养适合企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迫切需要在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建设、导师指导、质量评定与考核机制等方面与企业接轨,形成合理的培养模式。本文探索和实践校企联合构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立面向工程实际的课程体系,培养指导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实施培养全过程的考核机制,实现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

关键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核机制

1991年,我国即开始了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型学位不同,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具体实践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就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而言,其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和在职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相比存在较大差别,过去对学术型及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验不能够完全照搬过来。目前,针对本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许多高校仅仅是在既有学术型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学位课程设置的改动,忽视了实践环节,致使专业学位特色不鲜明。现有的培养方案及培养环节并不能适应实践需求,以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针对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现行的培养方案并没有突出两种学位的差异性,针对性不强。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其培养方案应着重强调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以及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基于土木工程行业需求及土木工程学科特点,明确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与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建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创新基金、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强调企业参与质量评价等举措,以完善培养环节、优化培养流程,进而提高研究生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提升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目的。

一、制定明确合理的培养计划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制订本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时,应面向工程实践,突出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基于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以某一具体建设工程为例,包含了建设工程的前期决策、工程勘察与设计、工程项目的建造、工程投入使用与后期维护等重要环节。针对上述不同环节,需要具备不同专业技能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如在工程建设的前期决策阶段,需要有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背景的技术人才;在进入工程具体建设期,则需要具有土木工程施工背景的技术人才;在工程投入使用及后期维护阶段,则需要工程检测评估、工程结构维修加固等专业背景的技术人才。因此,有必要针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建造、使用三个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定位及目标。

二、建设面向工程实践的学位课程体系

本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考虑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科研究背景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确保本专业学位课设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创新实践基地,针对不同企业实际工程需要,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选修课程内容,突出因材施教和差异化特点,充分体现本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前沿性与实践性,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三、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

基于学科特点,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可与施工企业、设计院或工程检测企业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模式,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依托设计院,研究生可参与设计方案制定,熟悉大型分析软件的使用,学习复杂结构的计算分析,了解设计规范的应用与工程表达;依托施工企业,研究生可参与施工企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工作;依托工程检测企业,研究生可参与工程检测方案制定,对检测结果进行计算与评估,对工程病害进行分析与处理。通过上述专业实践,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设计师、土木工程建筑师、土木工程检测师。

四、实施“校企双导师制”

健全与完善导师遴选与考评制度,实行导师退出机制。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目标,解放思想,淡化“唯科研成果论”的做法。一方面,基于校内导师现有科研项目、经费等情况,合理选聘专业学位校内导师。加强对导师的遴选与考核,并实施导师退出机制,确保专业学位校内导师的质量。另一方面,从合作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以充实导师队伍,弥补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以“导师负责制”为基础,努力推进“双导师制”,实现校内、校外导师共同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五、建设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

根据本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抓起,制定合理培养方案并严格执行,切实实施实践基地建设和研究生工作实践,严格论文选题与实践相结合,严把中期考核环节,细化考核指标,对培养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考评。在培养评价体系中,引入校外企业评价机制,结合校内、校外评价结果,完善培养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对本专业学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进行跟踪与回访,建立就业发展数据库,为调整和完善培养环节提供参考依据。综上所述,针对土木工程学科特点,结合企业需求与本学科发展方向,明确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培养定位与目标,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的建设等方面,完善专业学位培养环节,优化培养模式,进而提高培养质量。重点突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全面实行校企双导师制,不断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科研攻关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常宝英.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70-172.

[2]邓松.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91-93.

[3]姜金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2):37-40.

[4]郭亚平,姚勇波,郭亚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28-31.

作者:王功勋 祝明桥 曾超峰 薛秀丽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七篇: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建

摘要: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不同层次的高校,其专业人才培养应依据其对社会服务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的不同而不同。本文结合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探讨本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应用型;实践教学

近年来,随着多数地方高校升级,本科院校不断增多。不同层次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在生源、知识体系、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1]。因此,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与定位的重点应放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地方社会所需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本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设计、施工与管理等建设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工程性、实践性。实践教学是使学生验证和深入领会基础知识,正确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地方高校必须树立实践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成功之本的教育理念,构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开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有600余所,其中近十年来新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学校占到将近50%以上。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于2007年开设,办学历史较短,与其他新开办的兄弟院校一样,受到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制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校专业布局长期以来一直以文史类为主,理工类专业近几年才逐步发展起来。在传统教育理念“重理论轻实践”影响之下,多数专业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受时间及精力的限制,他们在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具体工程项目的实施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大;学生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依旧按照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依赖教师满堂灌输,将主要精力放在期末考试上,参与实践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不高。基于上述因素,“学校―教师―学生”这一有机整体很难从本质上提升整体的工程实践能力[2]。

(二)尚未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办学时间较短,且受学校“人文”大环境的影响,该专业尚未形成相对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起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近几年,我们一直依托“CDIO工程”、“卓越工程师建设”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实施,努力完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由于在制定专业实践教学计划时,顶层设计不够合理,缺少产业界的深度参与,导致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吻合度不够。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缺乏有效整合,尚未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体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不足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近几年来建设力度加大,投入经费不断增长。由于要搬迁到大学城新校区,考虑到二次搬运及拆装等因素,部分实验室尚未投入使用。虽然我们一直积极与兄弟院校资源共享,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制约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由于实习经费按照以前理科学生标准核定,就工科专业而言差额较大,在实习工地的选择上只能就近原则实施;在时间上,单体工程一般需要半年以上工期(目前时间最长的生产实习只有一个月)学生的实习就如同一条生产链上对某个点的认识;在空间上,考虑到建设规模的大小及生产安全因素,每个工地只能接受少数的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良莠不齐,多数专业教师为年轻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指导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作为地方高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应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这个中心,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依据

1.符合学校发展目标定位

贵州民族大学办学定位立足贵州,面向全国部分省份,培养服务贵州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实践教学条件、生源等方面与贵州省内高校如贵州大学(211工程)及贵州理工学院(拥有原贵州工业大学的资源)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学校层次不同,我们不能与之正面竞争,只能吸取其成功经验,考虑自身客观的办学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地方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力度,精准定位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在竞争中形成自己的亮点。

2.符合地方经济建设需求

由于东西部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致使沿海等东部发达地区人才济济,而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方企业,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不愿去,去了也留不住,往往造成人员流动过快过大。近年来,一些地方企业已经调整了自己的人才引进策略,以“有基础、上手快、留得住”为导向,把地方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作为人才引进的重点考察对象。这一点,我们在2014年和2015年开展的毕业生回访工作中得到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印证,地方高校且为当地生源的毕业生,因家庭等原因,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及潜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审时度势,准确把握人才需求的趋势,主动为地方企业培养地方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3]。

3.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从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出发,培养目标定位于:立足贵州,辐射西南,面向施工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服务于土木建筑事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的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相对应于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社会实践、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4],该体系在我校2015级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得以体现并开始实施。实验教学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三部分组成;实习由专业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两部分组成;设计由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构成,如图1所示。

四、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度健全

在新校区的建设中,邀请华南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专家就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进行充分论证,形成较为合理建议。考虑到实验设备的搬运、安装以及运行等实际情况,大部分实验室特别是重型设备分布在一楼,其他实验室考虑采光、配电、通风以及动、静等功能划分,实验室尽可能与办公室、普通教室分开,形成相对独立的实验实践区域。健全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各项管理与监督机制做到有据可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强化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是决定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实践教学必须配备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的双师型教师。要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实践能力强的实践教师队伍。

(三)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的最重要保障。一是要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能满足认识实习或课程设计的需要;二是要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服务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把企事业单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5],要确保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实践岗位和一定数量的实践指导教师;三是校校联合,资源共享,共用兄弟院校的实验实训平台等。

(四)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是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参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部分科研活动,使其实践能力得到较全面的锻炼,进一步提高学生科研与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51-60.

[2]彭国军.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6):15-17.

[3]吴晓.构建工程能力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46-350.

[4]朱锦章.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西部科技,2012(1):73-74.

[5]潘睿.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03-105.

作者:龙玉杰 张红 杨想红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拥有土木工程网,皆有可能。欢迎访问tmgcw.com

最近更新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代做毕业设计 | 免责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公众号| 手机版 | sitemap

Copyright 2008-2023 TMGCW.com 【土木工程网】 版权所有 黔ICP备13000263号-8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3430号

声明:本站资源均来源于网友投稿或转载自其他网站,本站不进行任何扫描/翻录/篡改署名,所有资料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交流,正式使用请购买正版,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