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办公楼 教学楼 住宅楼 综合商场 宾馆酒店 宿舍旅馆 工业厂房 施工组织 路桥工程 土木文库 别墅图纸 施工组织大全 站内公告
知识 施工技术 技术交底 设计知识 造价知识 安全文明 监理知识 市政工程 玩转工地 安装教程 在校学生 BIM知识 建筑图纸 结构图纸
资料 教程 工程测量 概预算 施工工艺 BIM教程 PKPM教程 土木网课 哈工大 同济大学 中南大学 东南大学 西北工大 考试教育
论文 建筑论文 结构论文 水利论文 现场管理 国标GB 行业标准 城建交通 地方标准 建设标协 建筑图集 规范合集 精选软件 建筑书籍
发布日期:2020-03-01 12:21:00来源:土木工程网责任编辑:土木龙
路面破损的成因及如何防治
首先,一些较早修建的高速公路,对底基层的厚度重视不够,而且对它的认识也不够,有的水泥路面甚至取消了底基层。这些方面当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定,单纯从适应当时已有的设计指标看,可以满足要求,但是路面使用后出现了许多问题。之后,我国的高速公路吸取失败的教训,进行了总结,后期有些改进。1997年颁布的沥青路面规范,包括后来颁布的水泥路面规范,有些部分吸取了国家“七五”、“八五”公关项目的一些成果,为后面高速公路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基础。总的来讲,国家高速公路发展很快,技术、设备储备不够,给前期修建的高速公路带来了不足。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设计标准与实际情况有差距。例如荷载标准,我国的设计荷载是BZZ-100,实际上,国家道路上行使的超载车辆很多,像京珠高速公路,有的车达到了270kN,在广韶高速公路,有的车辆也达到了170kN左右。显然,这完全超过了的设计标准,路面肯定无法承受。所以这个超载车辆,“超载”的问题,确实是国家路面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这个问题我和美国一些专家讨论过,美国也有一些重载车,但超载车很少,美国重载车辆一般是在30%左右,但是国家的重载车却占到了60%、70%,甚至是70%或80%的比例,所以路面压力很大。看来这个问题要解决需根据实际的荷载来进行设计或验算。使设计的荷载标准和实际使用车辆的标准要相符。另外,在设计指标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水泥路面是以混凝土板底弯拉应力进行控制,沥青路面主要以表面弯沉进行控制。弯沉可以反映路面整体的承载能力,但它对结构层性能的反映就比较查。水泥路面也存在指标的问题,水泥路面是一个脆性材料,它的变形是在一个很小的变形情况下开始出现断裂。是不是要像结构设计一样,以刚度来控制设计。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不完善大家讨论更多,现在用弯沉指标来设计,往往沥青层、基层、它的拉力问题不能控制。国外把表面的弯沉改为路基变形的控制有一定道理。国家过去测定的表面弯沉70%、80%都是发生在路基。但是有个问题,表面弯沉容易测定,路基弯沉很难做检测,所以怎样使用这个指标这也是一个问题?现在研究用多指标来控制路面结构,这应是今后路面设计的一个趋势,包括把剪切应力、温度收缩应力等都考虑进去。
第三、结构层材料组成的问题,包括石料的规格,石料的品质,石料的级配,这个方面现在控制得不严格。当然实验是做了,采用什么级配,有个要求,但实际上到现场以后,这个方面的控制就比较差,再加上碎石供应很乱,不像国外实现了碎石商品化,要什么样规格的碎石随时就去买,国家不是这样的情况,我国是一边施工,一边在沿途设置料场,给石料控制带来很大困难。希望能够早日的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提高石料的品质。再一个就是沥青,沥青供应是比较大的问题。因为我国沥青来源很多,有进口的,有国产的,进口又有很多国外的公司,国内也有很多公司生产沥青,所以往往一条路实际用的沥青品种很多。像广州的某路,它的沥青,能够达到规范软化点要求的,只有约50%、60%左右,有些路段甚至更低,40%、50%达不到国家最低的要求。因为材料结构组成不合理,造成强度相差比较大,同一个路面,可能这里强度好,那里强度差。路面湿度也有变化,这里不透水,那里透水,同一个路面的问题比较多。这些事情一方面是材料本身造成的,一方面是施工造成的。
第四、从路面结构设计来讲,防水排水系统设计得不完善。在表面排水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在路面结构的排水、路基的排水这个方面还是做得不够,所以往往在路面使用过程中,出现排水结构物堵塞等,导致路面出现沉降、开裂等问题。现在国家对排水的问题比较重视了,但是这方面还有继续做好的需要。
第五、施工的问题。往往设计一个方案,结构是什么,材料是什么等等,还有很多的指标和要求,但是路面的施工,往往跟的设计相差很远。比如动稳定度,国家高速公路目前要求,像南方地区3000到3500,但是实际上,有些只有1000多,有些方4000、5000,甚至超过10000,变化很大,这个问题除跟材料有关系外,还跟施工有关系,施工控制不严。路面施工温度可以相差三十几度,这里可能是140,那边可能是100左右,这样压实就比较困难,达不到要求。另外材料本身,施工过程中要是没控制好,容易引起离析。国家要求路面使用过程中孔隙率是3%-6%,有些实际做出来不到3%,甚至不到1%,大的可能超过10%,这样对路面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孔隙小的易泛油,产生车辙;孔隙大的易透水,产生脱粒、坑洞等。另外关于路面损坏,刚才提到开裂、水损害,应该提出在南方,中部河南、河北以及陕西,车辙破坏也是个问题,有些路使用一两年,车辙达到50、60mm,路面使用不久就要重新铣刨、罩面。
车辙在南方出现比较多,显然车辙问题跟重载、超载关系更大,另外同温度也有关系,像南方的气温,在广东,夏季路面最高的温度达到七十几度,而气温四十度左右,高了三十多度。高温把路面软化了,再加上很重的车上去,肯定要产生车辙。另外材料设计方面对这个问题考虑得还不够。如河北、山东沥青标号为70;广东、广西标号也是70。沥青标号这样全国一致是不合理的。在广东这样的高温地区,使用更硬的沥青,例如50号是完全必要的。这方面问题值得研究。
第六、对路面结构层构成的要求上还不是很明确,比如面层3层,现在大部分是4、6、8cm或4、5、6cm,面层十几cm,而面层、中层、下层究竟它的功能是什么呢?它们的合理厚度应为多少,对它们的要求又是什么?现在是不明确的。我国现在还没有公布的沥青路面修订规范稿,开始注意了这个问题。根据路面功能设计的概念,上面层主要是要稳定、要抗疲劳、要防水、要抗滑、要粗糙。中层主要是抗车辙,车辙是个主要的问题。到了下层,主要是疲劳的问题,当然这个概念跟的上层下层概念有点不同,但是在我国如果把下层理解成是基层的话,的基层现在是半刚性基层,恰恰抗疲劳能力是比较差的,很容易开裂。基层一开裂就形成反射裂纹,反射到路面上就容易使面层开裂,开裂以后造成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渗水等。过去对反射裂纹花了很多功夫取研究,但一直解决得不太好,对路面结构层的功能问题要进一步研究,弄清楚以后,对不同层次的要求指标要明确,这样才能把面层设计好。轮胎与路面的接触部分是很复杂的,接触应力对面层影响很大,过去对面层的材料比较重视,比如改性沥青、石料要求的规格也比较好,施工方面也比较重视,所以这一层相对来讲,承受车辆作用应力相对其他层次,显得要好一些。故目前路面主要问题并不是表现在上层,是在中下层。当然不是不重视面层,面层当然要抗滑,要不透水,要稳定,要抗疲劳,对采用的材料要求更高更加严格。但是对中、下层的要求也应明确,根据近来做的工作,建议:在南方要求上面层动稳定度要3500;中面层要3000;下层要800-1000,大长坡和弯道路段不小于1000。老的规范对上面层的要求是800。对下层的材料就没有明确要求。总之,要弄清各结构层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够对材料的要求进行控制。
第七、现在还有些新的问题要研究。沥青路面现在有一种叫top-down裂缝,即表面向下的开裂问题。现在研究的大部分是裂纹由上向下发展,反射裂纹是怎样发展等问题。但实际上,调查表明很多裂纹是从上面往下面扩展的。这种裂纹实际上对路面损害比较大,因为一开裂就在表面,表面开裂水就往下走,再加上温度应力,裂纹慢慢扩展,水就流下去,很快会污染到基层了。这个问题过去研究很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一些专家在论文里面提到过,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做过调查,像英国的TRRL,他们在八十年代从现场勘测也发现这个问题。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钢轮碾压产生的开裂。日本在八十年代做过研究,日本和加拿大有个叫做寒冷地区的路面修建技术合作项目,他们做过这个研究,钢轮碾压后,路面会产生很多的裂纹,用放大镜就可以看得见。在温度应力作用下这种应力易发展,所以对于这种裂纹今后要重视。现在对沥青路面存在的开裂、车辙、水损害等破损现象,经过最近几年的研究,已采取了一些措施,水损害相对要好了些。目前南方主要是车辙,北方开裂。南方有些地方因路基下沉,路基不稳定等等,也产生开裂的问题。但是这些基本不是疲劳引起的裂纹。再一个就是温度、温差的问题引起的开裂。我国路面真正目前达到疲劳设计要求的很少,路面早期损坏的主要的原因不是这个。讲超载,应力很大,其应力可能达到抗拉强度的0.7、0.8左右,很容易开裂。
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路基来讲,要保证路基的稳定性,一些软土地区、盐渍地区的高速公路,往往达不到沉降的要求。一个月5mm,它往往达不到,为了施工的进度,就在沉降未完成的路基做路面,所以往往总承载能力没有达到要求,今后还要进行沉降。从进度跟施工质量要求方面来讲,今后应该怎样去协调,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再来谈进度,路面基本的情况才能保证。
从路面来讲,一个是结构,一是材料,要求要更严格。施工方面,如果路面施工比较精细,减少或尽量避免离析的发生,路面损害就会更少。有些省份引进了二次分料器,资金投入并不大,但效果很好。从车辙问题讲还是要解决沥青的问题,沥青对车辙的贡献大概有30%到40%,沥青要求粘结力和软化点达不到要求的话,它的情况会很严重,特别是高温情况下,这个问题就会更严重了。所以车辙问题要从结构,从材料组成设计方面等等方面考虑。在八十年代,我国城市道路规范中加入了抗剪指标,但是公路就一直没有加进去,主要是材料的抗剪强度问题,当时因为要知道抗剪强度,就要做三轴实验,三轴仪比较少,试验本身也比较复杂。另外一个方面,结构层的抗剪切能力要进行检测,比较难。所以对于抗剪指标问题就一直搁置下来了,对材料抗剪方面的要求,要重视起来,这样的话从各个方面来讲就比较完善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超载,现在明明知道这条路不是设计的这个承载重量,实际上它跑的是一倍,甚至二倍的荷载,对这个情况怎么办?国家一下子要解决超载现象,可能还有困难。这个情况可以从设计方面来采取一些措施,如规定要验算荷载,以超载200甚至300的标准来验收,达不到,厚度满足不了要求,对路面进行加厚。当然这样投资会大一点,但从全寿命周期来综合考虑投资问题,这样做是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