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规及高规下,楼层位移比这样算!
1 . 规范对结构楼层位移比计算的相关要求
抗规及高规对楼层位移比的计算均有相关详细的要求,总体来看,两本规范的表述基本一致,某些细节方面高规的要求高于抗规。两本规范各自要求及对比如下:
1.1 抗规对结构楼层位移比的要求
抗规2016版3.4.3条对于扭转不规则的定义为:在具有偶然偏心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两端抗侧力构件弹性水平位移(或者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值大于1.2。同时抗规3.4.4条对于平面不规则建筑,位移比计算及限值有以下几点要求:
1. 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在具有偶然偏心的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两端抗侧力构件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大于1.5,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
2. 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高烈度或不规则程度较大时,宜计入楼板局部变形的影响。
3. 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局部不连续,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块计算扭转位移比,对扭转较大的部位应采用局部的内力增大系数。
这两条条文说明中对位移比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对于结构扭转不规则,按刚性楼盖计算,当最大层间位移与其平均值的比值为1.2时,相当于一端为1.0,另一端为1.5;当比值1.5时,相当于一端为1.O,另一端为3。美国FEMA的NEHRP规定,限1.40。并对建筑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给出了图1所示的示例。对位移比的计算给出了两点注意事项:
1. 按国外的有关规定,楼盖周边两端位移不超过平均位移2倍的情况称为刚性楼盖,超过2倍则属于柔性楼盖。因此,这种“刚性楼盖”,并不是刚度无限大。计算扭转位移比时,楼盖刚度可按实际情况确定而不限于刚度无限大假定。
2. 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不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计算,按国外的规定明确改为取“给定水平力”计算,可避免有时CQC计算的最大位移出现在楼盖边缘的中部而不在角部,而且对无限刚楼盖、分块无限刚楼盖和弹性楼盖均可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处理;该水平力一般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
图1 建筑结构平面的扭转不规则示例
1.2 高规对结构楼层位移比的要求
高规3.4.5条要求,对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3.7.3条规定的限值的40%时,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
条文说明对于楼层位移比的计算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要求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可取“规定水平地震力”计算,由此得到的位移比与楼层扭转效应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规定水平地震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水平作用力的换算原则:每一楼面处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的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连体下一层各塔楼的水平作用力,可由总水平作用力按该层各塔楼的地震剪力大小进行分配计算。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
当计算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楼层层间位移角限值的40%时,该楼层的扭转位移比的上限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扭转位移比为1.6时,该楼层的扭转变形已很大,相当于一端位移为1,另一端位移为4。
1.3 两本规范对楼层位移比要求的异同
总体来看,两本规范对楼层位移比的要求基本一致,对某些结构,高规要求的更为严格一些,对B级高度的建筑,高规要求位移比不应超过1.4,抗规要求不超过1.5。对于结构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抗规与高规均提到可适当放松,高规中给出了具体数值,放松最大限值到1.6,抗规未给出具体的数值。
两本规范都明确要求,位移比计算时,应在具有偶然偏心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两端抗侧力构件弹性水平位移(或者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值。
2 .对规范位移比的几点讨论及存在的问题
2.1 什么叫抗侧力构件
规范要求位移比计算时最大最小位移点需要取抗侧力构件的节点位移,但实际工程中什么叫抗侧力构件,有时候好像较难区分,一般认为墙、柱等竖向构件属于抗侧力构件,这种比较清楚,但是对于存在斜杆的工程,斜杆是否是抗侧力构件?不同角度的斜杆是否抗侧力程度也不一样?多大的角度算作抗侧力构件?规范中未明确要求,显得比较模糊,实际设计中执行起来也难度较大。因此,要确定一个结构尤其带支撑构件的位移比计算时,对于抗侧力构件的最大位移及最小位移点的选取是需要细致考察的。一般建议斜杆构件的最大最小位移点是否参与到位移比的统计中由设计师人为指定。
2.2 什么叫楼层端部
扭转位移比的核心在于楼面扭转的度量,即扭转角度的界定。规范要求楼层位移比计算的位移点选取楼层端部抗侧力构件的节点位移。对于规范示例图1中的结构平面两端节点是比较好确定的。但在实际工程中两端节点最大最小位移难以确定,如图2(画的有点不成形,但工程中楼盖情况繁多)情况如何定义端部节点呢?
图2 多边形楼面
结合某实际工程,图3所示为其首层圆形平面,基本没法确定什么是两端节点,只能沿着周边取所有抗侧力构件的最大及最小位移点才能计算位移比。另外如果按照规范所述,分块计算楼板的位移比,这就更难以确定所谓的端部节点的最大最小位移了。因此,规范中对于两端节点的要求对大部分平面为多边形的结构很难按图1的示意图方式确定。
图3 圆形平面布置图
规范组某专家建议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取与地震作用方向正交、且水平尺寸最长轴线两端点抗侧力构件位移进行核算。从实际设计角度讲,找一条最长的线是可以的,但是也可能会存在这条线与楼面的交点上根本就没有抗侧力构件。因此,从位移比计算可操作角度讲,最大最小位移的节点选取既要满足属于抗侧力构件的节点,同时又要属于最长轴线两端节点的基本无法实现。
2.3 刚性楼板假定
抗规中要求,对于结构扭转不规则,按刚性楼盖计算,当最大层间位移与其平均值的比值为1.2时,相当于一端为1.0,另一端为1.5;当比值1.5时,相当于一端为1.O,另一端为3。高规中要求扭转位移比为1.6时,该楼层的扭转变形已很大,相当于一端位移为1,另一端位移为4。规范这两条都明确要求位移比是在刚性楼盖假定下计算才能得到上述的结果。但是抗规补充条文中又补充了计算扭转位移比时,楼盖刚度可按实际情况确定而不限于刚度无限大假定。并且规范要求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局部不连续,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块计算扭转位移比。
规范并未明确要求位移比计算时一定在刚性楼板下考察,但一般设计中设计师都会选择刚性楼板假定下考察位移比。如果不考虑刚性楼板假定,如图4的平面(红色线条标识出了对应的开洞位置)该如何确定楼层位移比?或该楼层是否不存在位移比概念?完全按照规范也可分块计算位移比,但如何选取分块楼板的端部最大最小位移点呢?另外楼盖应该怎么去分块?即使计算出每一分块楼板的位移比对设计来讲未必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图4 楼板平面开洞情况
2.4 考虑实际刚度的弹性板
如果按照规范考虑实际刚度的弹性楼板计算位移比,如图4平面布置,的确可以得到在考虑偶然偏心规定水平力下比较真实的楼层变形,进而求得弹性楼板的位移比,但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该楼层在某个方向规定水平力下由于开洞弱连接造成节点的位移有正有负,如果按照整体这一层考察位移比,最大位移与最小位移可能反号,会造成位移比超过理论值2的限值,肯定不合理。
第二,如果按图4中楼层平面分块考察位移比,就存在所谓端部节点位移怎么选取的问题,有些内部节点会变为部分楼板的端部节点;同时也可能存在位移比大于2的情况。
第三,实际工程设计中,楼盖开洞面积大小不一,且可能有多个不连续洞口,造成难以确定楼盖分块的具体数量。如果按照分块弹性板考虑,不同的楼板分块方式,造成分块计算楼板位移比的抗侧力构件最大最小位移点选取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位移比结果,这造成无法对楼盖平面不规则做出合理判断。因此,从数值上分析位移比的计算,按弹性板考虑或者分块弹性板考虑,都可以得到楼板位移比的具体数值,但该结果未必能合理用于判断结构楼层平面的不规则性。
2.5 对地震作用最不利方向角的位移比考虑与否的问题
抗震规范5.1.1条要求对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度,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对一个结构而言,X,Y轴是人为定义的,可能存在沿着某个角度结构基底剪力最大,该角度定义为地震作用最不利方向角,需计算该方向角作用下的结构的内力与配筋,并要控制该方向的变形满足规范要求。但规范中对该方向的位移比是否需要计算并满足规范要求没有明确说明。个人认为,结构沿着不同方向计算,有不同的内力与位移,地震作用最不利方向角下的位移比也有必要进行计算,同时也应该控制满足规范要求。
3 .目前SATWE软件对于位移比计算的原则
3.1 对规范抗侧力构件的处理原则
软件对于楼层位移比计算时,要选取抗侧力构件的节点位移,程序自动识别墙、柱的节点位移,并将其作为抗侧力构件的节点位移进行选取。但是对于结构中有支撑构件的情况,由于程序无法识别是否是抗侧力构件,因此,斜撑是否是抗侧力构件,位移比计算时是否要考虑斜杆构件的节点位移,需要由设计师指定。图5所示为是否统计斜柱构件参与位移比计算的菜单。该参数默认不勾选,即对于有斜杆构件的楼层位移比统计时默认不统计支撑构件的位移。如果选择统计,程序默认对20度以内的斜杆按照柱设计,在位移比计算时统计其位移;如果想考虑其他角度的斜撑构件也参与位移比的统计,需按图6所示的菜单,指定支撑临界角角度,在该角度范围以内的斜撑构件的位移在统计楼层位移比时都会考虑。
图5 位移比计算是否考虑斜柱
图6 支撑临界角角度指定
3.2 对规范端部节点的处理原则
规范要求楼层位移比计算时取端部节点,对规则矩形结构端部节点的选取很清楚,但对于平面布置比较复杂的情况,如平面为任意多边形的情况,无法确定哪些是端部两端节点。在刚性楼板假定下计算位移比的时候,最大最小位移节点可能出现在结构的所有边缘部位,因此,软件在刚性板假定下位移比计算时取所有抗侧力构件边缘节点的位移,找出其中的节点最大位移与最小位移,再得到楼层位移比。
3.3 对规范平均位移的计算
规范要求的平均位移取值是取最大位移与最小位移之和除以2,并不是所有端部节点的位移取平均,软件在计算时按照周边节点最大位移点与最小位移点计算平均位移。
3.4 对偶然偏心的考虑
规范要求在进行位移比计算时考虑偶然偏心,因此,计算位移比指标时需要选择“考虑偶然偏心”,如图7所示。软件已默认勾选该参数,不需要设计师手动选择,对偶然偏心的取值软件默认值同规范。
图7 偶然偏心软件自动考虑
3.5 对规定水平力的考虑
规范要求“规定水平地震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水平作用力的换算原则:每一楼面处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的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SATWE软件对于“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默认按照规范的方式处理,即按照“楼层剪力差”计算得到,如图8所示。
图8 楼层剪力差及刚性板楼假定算指标
3.6 刚性楼板假定
为了对基本满足规范要求的刚性板进行位移比的计算,SATWE软件选择在“全楼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下进行位移比、刚度比等整体指标计算。实际工程中由于整体指标计算模型与内力配筋模型有区别,整体指标一般在强制刚性楼板下考察,内力配筋一般在分块刚性板下得到;为方便一次性输出符合规范要求的指标与配筋,可按图8方式选择“整体指标计算采用强刚,其他结果采用非强刚”, 结构的刚度比、位移比及周期比按照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下的结果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