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网,因为专业,所有专注,土木工程综合第一门户网站,土木之家!

最近更新|SVIP|会员中心|新闻公告|社区

资料
资料
文章
搜索

设计 办公楼 教学楼 住宅楼 综合商场 宾馆酒店 宿舍旅馆 工业厂房 施工组织 路桥工程 土木文库 别墅图纸 施工组织大全 站内公告

知识 施工技术 技术交底 设计知识 造价知识 安全文明 监理知识 市政工程 玩转工地 安装教程 在校学生 BIM知识 建筑图纸 结构图纸

资料 教程 工程测量 概预算 施工工艺 BIM教程 PKPM教程 土木网课 哈工大 同济大学 中南大学 东南大学 西北工大 考试教育

论文 建筑论文 结构论文 水利论文 现场管理 国标GB 行业标准 城建交通 地方标准 建设标协 建筑图集 规范合集 精选软件 建筑书籍

当前位置:首页 > 土木论文 > 水利论文  >  古代农业水利工程兴修的影响因素(共4306字)

古代农业水利工程兴修的影响因素(共4306字)

发布日期:2020-03-30 12:19:07来源:土木工程网责任编辑:土木龙


导读:
土木工程网
        古代水利工程的修建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是影响古代水利工程兴修的两大要素。前者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等,是客观自然因素;后者比较复杂,包括生产力水平、人口分布和社会经
土木工程网

土木工程网

摘要:古代水利工程的修建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是影响古代水利工程兴修的两大要素。前者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等,是客观自然因素;后者比较复杂,包括生产力水平、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治乱、社会组织能力、国防需要等要素。各个历史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总的来说,水利工程的兴修及其运行成效是天、地、人三大要素有机叠加的结果。

关键词:古代农业;水利工程;影响因素

中国文明的长久传承,有赖于农业稳定发展给它提供的稳固基础。而农业生产受到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和光照、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的制约,也受到人口、社会政治状况、生产力等社会条件的限制。在影响农业的诸要素中,温度、光照、土壤、地形等人类在传统社会无法改变,即使是现代社会科技条件下也很难大规模的改变,唯有水资源的利用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得以改变,兴修水利是改变水资源利用的有效手段。“在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水利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极为重大。”[1]兴修水利工程,可以为农业丰收提供保障,进而为维持和巩固王朝统治提供可靠保证。因此,水利工程的兴修是历代王朝的大事,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在古代,影响水利工程修建的因素,综合起来有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两大方面因素。

一、自然地理因素

(一)地形地貌对水利灌溉工程的影响

农业是严重依赖自然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而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与水利工程的修建密切相关,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貌等也会对水利工程修建形成制约。从地形上看,我国地势西北高而东南地,向海洋倾斜,即古人所谓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高原、盆地、丘陵、平原多种地形存在。复杂的地形,使得我国古代修建水利工程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修建。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修建漳河十二渠,引漳河进行灌溉,将原来的洪水泛滥、盐卤贫瘠之地,变成了农业生产兴旺的地区。漳河灌区自从先秦到清末,历代重建或修复,对该地区农业发展影响极大。该地区地处由山区进入平原的地带,自太行山以东,地势逐级下降的自然走向,引漳水修渠引流灌溉。再如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期思陂,为楚国名臣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2(]P.245)也是利用大别山向东逐渐下降的地势,筑堰聚水,灌溉下游土地。封建社会后期江南地区大规模修建的圩田,也是根据东南地势低洼的特点而建。

(二)气候因素对水利工程兴修的影响

从气候条件来看,地处东亚大陆,受东亚季风影响,南北纬度跨越较广,南北温度、光照差别大,降水的季分布不均和水资源的区域性分布不均。受上述气候因素的制约,各地发展农业生产中,水利工程的兴修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北方降水较少且季节分布不均,很多时候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因此开挖渠道引水灌溉成为缓解农业生产缺水的重要举措。如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少雨,而河西走廊农业发达,水利灌溉在该地农业发展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3]南方湿热多雨,降水较多且光照、气温较高,水田纵横,因此丘陵地区多筑陂堰,以蓄水和灌溉;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则塘浦圩堰多种水利工程并举,通过水利工程兴修,以舒缓多雨而带来的洪涝灾害。受气候因素影响,我国古代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北方多修建沟渠、以引水灌溉为主,南方多修建陂塘堤堰,以蓄、泄结合和灌溉农田并举。这正是古人根据气候特点为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的正确应对举措和经验总结。

二、社会人文因素

相对于前两种影响水利工程兴修的因素,社会人文因素则复杂得多。各个历史时期影响水利兴修的社会因素各不相同。在某一历史时期,一种或几种社会因素影响水利工程的兴修,在另一历史时期则可能是另外一种或几种在发挥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生产力水平

在古代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当时生产力的状况密切专题研究相关。在文明起步阶段,当时人们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只有简单的耒、耜等木制、石制工具,因此只能对水患进行简单的疏导,以适应人类生存的最低要求,无力完成更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大禹治水。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农业的的发展,水利灌溉工程真正起步。夏商西周时期,出于田间引水灌溉和排水需要,沟恤农业兴起。春秋以后,随着铁制工具的创制和大规模使用,生产力有了一次大跨越,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业灌溉需求增加,因而水利工程兴修日益增多,如都江堰、郑国渠、期思陂、芍陂等,规模大,效益显著。特别是郑国渠的修建,大大推动了关中农业的发展。史称“渠就,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4(]P.1408)秦汉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水利兴修经验的积累以及生产工具的进一步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也越来越多,如汉代漕渠、白渠,特别是龙首渠及由此技术衍化而来的坎儿井技术,对西北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的发展贡献极大。

(二)人口的分布与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人类修建水利工程的目的是为了兴利除弊,利用自然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古代不同时期人口的分布与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决定了水利工程的布局。在文明起步阶段,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良好,生活的人口最多,故水利兴修在这里最先起步。著名的鲧、禹父子治水先后发生于此,商周时期的沟恤农业也最早在此起步。在先秦、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人口分布的重心区,也是农业最发达地区,中国古代农业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如漳河十二渠、鸿沟、郑国渠、白渠、漕渠、六辅渠等。唐代安史之乱后,随着人口重心南移和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水利工程兴修的重心也转移到南方。在唐代太湖地区初步形成了塘浦圩堰体系与该地区人口增加、农业发展密切相关;[5]元明清时期,南方人口远超北方,社会经济发达,人多地少,因圩田高产稳产,为发展圩田的需要,修建了数量众多的以蓄水、防洪、灌溉为目的的圩堰。因此,古代水利工程的兴修与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数量和规模分布,既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状况,更体现古代人口的分布状况,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古代社会治乱

水利工程的修建目的是为了发展农业,改善民生,巩固王朝的统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人民生活的稳定,离不开一个安定社会环境,水利工程的兴修也是如此。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兴修多发生于王朝统治稳定时期或者社会稳定的局部区域。如两汉、唐、明、清王朝前期,社会稳定,政治清明,重视农业发展,都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在一些社会动荡时期,那些社会秩序稳定的地区,也修建了较多的水利工程,如南朝时期的南方、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割据政权南唐、吴越等地。在社会混乱频仍的时代,人民生活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激化,政府无法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兴修水利,水利工程要么年久失修,要么遭到人为破坏。因此,社会治乱是水利工程修建与否的一个重大因素。

(四)社会组织能力

上文提到水利工程兴修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关系密切,但是水利工程修建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分工协作,更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汉武帝时,河患严重,“自河决瓠子二十馀岁,岁因以数不登,而楚梁之第尤甚”。汉武帝亲临现场指挥,命令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于是卒塞瓠子…。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楚梁之地复宁,无水灾”。[4](P.1412-1413)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无一不是在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下进行的。如都江堰是在以蜀守李冰为首的秦国蜀郡政府的组织领导下修建的,郑国渠是在秦国政府的组织领导修建的;汉代曹渠、白渠、六辅渠的修建都离不开西汉政府的组织领导;隋朝大运河更是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才得以完成;唐宋以后,南方大型的塘浦堤堰水利体系的建造都与政府的组织关系密切。随着政府对社会控制力的逐渐加强,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官方组织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当然,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劳动人民生活的改善,所以历代政府才能将劳动人民组织起来。

(五)军事或国防需要

古代一些王朝出于国防需要也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直接或间接为国防需要服务,但也推动了地区农业发展。它大体分以下三类:一是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而修建。如春秋末年,吴国为北上争霸需要开凿的邗沟,在解决军事运输问题的同时,灌溉了两岸农田,促进了所经过地区农业发展。二是为解决大量驻军的粮食供应或就地解决军粮问题而修建,以汉唐最典型。汉唐时期在西北驻扎重兵,为解决军粮问题在西北屯田,为此修建了不少灌溉水利工程。著名的如汉武帝在轮台屯田,就在当地修渠引水灌溉;东汉顺帝时尚书仆射虞诩追忆过去西北边地“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的繁荣景象,特别指出水利的作用,“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工省少而军粮饶足”。[6(]P.1685)三是直接服务于国防需要而修建,以北宋为典型。北宋在河北沿边境地带开挖塘泺,以阻辽骑兵南下,后为掩盖军事目的,引入南方早稻“七月熟”品种,获得成功。为此引滹沱河、胡卢河水入泊淀,以维持水位。

总的来说,古代农业水利工程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二大方面。其中前者是客观基础性因素,后者远比前者复杂得多,其中生产力是客观基础条件,社会治乱、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主要社会影响因素。可以说,古代农业水利工程的兴修及其运行成效是天、地、人三大要素有机叠加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姚伟军.水利灌溉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1).

[2]刘安.淮南子[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8.

[3]田尚.古代河西走廊的农田水利[J].中国农史,1986,(2).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缪启愉.太湖地区塘浦圩田体系的发展[J].中国农史,1982,(1).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

作者:晁根池 单位:新乡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土木工程网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最近更新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代做毕业设计 | 免责声明 | 下载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公众号| 手机版 | sitemap

Copyright 2008-2023 TMGCW.com 【土木工程网】 版权所有 黔ICP备13000263号-8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3430号

声明:本站资源均来源于网友投稿或转载自其他网站,本站不进行任何扫描/翻录/篡改署名,所有资料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交流,正式使用请购买正版,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