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办公楼 教学楼 住宅楼 综合商场 宾馆酒店 宿舍旅馆 工业厂房 施工组织 路桥工程 土木文库 别墅图纸 施工组织大全 站内公告
知识 施工技术 技术交底 设计知识 造价知识 安全文明 监理知识 市政工程 玩转工地 安装教程 在校学生 BIM知识 建筑图纸 结构图纸
资料 教程 工程测量 概预算 施工工艺 BIM教程 PKPM教程 土木网课 哈工大 同济大学 中南大学 东南大学 西北工大 考试教育
论文 建筑论文 结构论文 水利论文 现场管理 国标GB 行业标准 城建交通 地方标准 建设标协 建筑图集 规范合集 精选软件 建筑书籍
发布日期:2020-06-06 16:44:08来源:土木工程网责任编辑:江小毕
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及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建筑红利,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近两年呈现井喷式发展,从住建部到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类指导意见,强力推行基于BIM的建筑信息化的应用和普及。一时间,各类咨询公司纷纷诞生,建筑业生态圈中的各个利益体也纷纷到处学习,社会上关于BIM的论坛和会议一场接着一场,BIM市场真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透过繁华,冷静而客观的去和实施过BIM的人员去聊,很多时候发现BIM在企业里的实际应用不像外界显现的那么繁荣,BIM在很多企业里甚至有些鸡肋之嫌。在探索BIM价值与实际业务的结合上,参观学习了不少企业,围绕一个建造项目,从投资方到施工方,从设计院到监理公司,不同的参与方对于BIM有着不同的需求。BIM在不同的单位落地实践中也都面临实际的困难和问题,总结一下,发现BIM落地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共性:
用BIM做啥的问题
参加一些会议和论坛,常听到一些企业负责人发出这样的疑问:BIM到底能干啥?在上线BIM之前,我们也常常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不停的寻求BIM应用之道,后来慢慢发现,BIM的实施推广不是直接从BIM本身开始的,而是要回归到企业自身的业务和实际需求,也就是企业需求与BIM规划匹配问题,不要问BIM能干什么,而是先问问自己,我想干什么。
也许有人会说,你不告诉我BIM能干什么,我哪能提出我想干什么啊?其实这是一个诡辩,试想一下没有BIM的时候我们的项目不照样在设计、施工、运维吗?现在就是让我们先抛掉BIM的干扰,认真思考我们当前的业务是如何管理的?我们的困惑在哪里?我们希望哪里得到提升和精细化控制等等。
当前BIM主要有三大阶段的应用:功能级应用、项目级应用、企业级应用。从目前实际来看,BIM的应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处在功能级应用上,也就是我们大家通常说的BIM应用点,比如管线碰撞、比如净高检查、比如主材统计、比如复杂工艺节点的动画模拟等等。
功能级的应用大部分依靠单个软件就可以实现,而项目级的应用、企业级的应用涉及到管理与数据库,比如角色、权限、流程、标准等,目前来看,真正符合国内实际业务需求的BIM管理平台尚未出现,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鲁班BIM平台、广联达5D-BIM平台、广州数建科技5D-BIM系统,但都是侧重于某个阶段的应用。
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BIM应用原则,把企业需求与BIM规划的匹配放在第一步,是因为这是影响BIM落地的根本前提。抛开体质机制、国家标准等客观因素不说,但就企业本身来讲,如果想实施BIM。第一步要做的就是BIM实施规划,很多企业热衷上BIM,热衷于跟随各类概念,或者追逐某个软件,一味求新、猎奇,提出的对于BIM的规划和需求不靠谱,规划做的就不落地,怎么指望BIM实施能落地呢?
所以BIM要想真正落地,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组织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业务,想想哪些是我们工作中的难点,哪些我们希望通过BIM信息化的手段解决。然后邀请一些软件公司、平台公司,直接以实际做过的案例进行深入的交流互动,找到感觉后再去修正自己的规划,哪些先做,哪些后做,哪些暂时还不能做,分清主次缓急。制订出既符合目前软件支持实际又符合企业自身需求实际的BIM实施规划,选定使用的BIM软件,或者确定合作的BIM平台厂商。
这里要提醒的是,企业在做BIM实施规划的时候,也要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选择匹配的BIM软件和BIM平台,设计院、房地产公司、施工建造企业等,不同的利益体,其工作的内容和属性是不一样的,有关注流程的、有关注质量和成本的、有关注规划和销售的,所以还是我上面讲的,还是要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出符合企业实际的业务需求计划。
比如有的设计院侧重钢结构设计,那可能要选择TEKELA建模软件,比如建筑、结构和机电系列,那可能要选择Revit;又比如在结构和设备、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市政、水利等)领域,那Bentley有无可争辩的优势;除了建模软件,设计院可能还需要选择设计协同的管理平台,各个专业之间的互提资料,基于平台管理模型和图纸、在线沟通交流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业务需求。
只有我们的需求规划的比较细致,我们才万变不离其宗,不管BIM的世界多么诱人,我们始终紧紧围绕我们的业务需求去做选择、做判断、做比较、做决策。
谁来做BIM的问题
有了符合实际的BIM实施规划,也选择了相应的软件或者平台。接下来就是具体的BIM实施了,实施就得靠人、靠团队,也就是企业BIM人才及团队的培养问题。很多企业对于BIM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比较困惑,自己投入觉得价值不高,聘请外部团队又觉得无法控制。
关于企业BIM人才和团队的培养,现实中很多企业的实际做法也是根据自身的业务属性,灵活选择。比如一般的地产投资方大都是把BIM具体的实施工作进行外包,自己有1-2个水平比较高的BIM实施经理。
设计院的BIM团队分两类,有的设计院已经基于BIM做果断的战略转型,彻底放弃CAD,把生产工具转为了BIM三维软件。还有一部分设计院内部成立了独立的BIM工作室,一方面可以对外承接业务,一方面也可以承接自己内部二维转三维,运用BIM进行各类设计优化、设计质量检查等工作。
施工建造企业也BIM人才和团队的培养也是分内部和外部两种,大部分还是内外部配合,内部有核心的管理人员或者团队,具体的实施业务工作外包给有经验的咨询团队。这一方面国内鲁班软件公司确实做的不错,每一个项目都有咨询团队全程的辅导实施,企业正好可以在实施过程中,跟随咨询顾问通过培训、互动、实践应用等培养自己的BIM人才和团队。
如果非要选择一种BIM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方式,取决于企业自身对BIM实施的定位,如果只是简单的投标、展示或者某个简单功能的应用,建议直接外包给专业公司和团队;如果想把BIM当成是企业的一个核心竞争力,或者至少是很重要的一个管理工具和手段,建议还是借助软件公司的咨询顾问,逐步培养企业自身的BIM人才和团队。
如何做BIM的问题
有了目标(规划),有了人(组织),剩下的就是方法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做的问题。相信很多人听过很多BIM软件公司的介绍,大部分软件公司处于商业销售的目的,会夸大一些宣传。让很多刚刚接触BIM的人觉得BIM万能,上面说的很多企业BIM规划之所以做的高不可攀,很大程度上是被软件厂商给忽悠了。
BIM建模论和BIM万能论都是两个极端,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很多人听了软件公司的介绍后,热血沸腾,可真要买来软件,又迷茫了:第一步该做什么?这就是说BIM真正的落地实施,还需要一套方法论的支持。打个比方,BIM软件或者平台是一只活的公鸡,而我们要的是一盘直接能夹起来吃的鸡肉。从鸡到鸡肉,中间需要厨师依据不同口味进行加工制作,而我们企业的业务的负责人就是厨师,需要共同根据不同人的口味把肉做出来。
下面以我们公司应用实施国内某软件公司平台为例,讲一下我们实施BIM的五步方法论,其中有两步分别就是前面说的一和二,也就是BIM的规划和组织。这里不再展开细说了,从第三步开始说:
第一步:企业实际业务需求梳理与BIM实施规划的制订
第二步:BIM实施团队和组织的建立
第三步:与软件或者平台实施顾问进行互动,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具体案例,讲解每一个BIM应用点的实施方法,落实到具体应用的部门、岗位等。
第四步:根据第三步的讲解互动和实际演练,由具体的岗位人员基于BIM软件或者平台系统,编写出业务操作说明书。里面包括业务描述、软件或者平台实现的操作指南、操作流程、生成的结果文档、应用的价值描述等等。每一个具体的应用点都要编出详细的操作说明书,要达到新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程度。
第五步:交底培训,考核应用。操作说明书编制完成后,组织软件公司、业务部门负责人、相应岗位人员等,进行集中的评审确认,然后组织进行交底培训,最后是考核应用。操作说明书已经明确了每一项具体业务的BIM解决办法,类似电器说明书一样。大家结合自身负责的实际业务,通过软件和平台,依照说明书操作即可。
在应用过程中,随着软件公司功能的不断完善,操作说明书也要不断的改版修订。操作说明书打通了软件的功能与实际业务之间的通道,让大家从软件功能回归到了自身业务,并且找到了实现的具体操作办法。这一方法论同样适用于其他BIM软件和系统的实施。
当然,除了上述说的三个问题外,当前BIM在落地实践中,还有其他一些问题需要逐步解决。从企业层面讲,实施BIM的过程中,一些必备的标准和规则的制订,这一点设计院应该最有体会。从国家乃至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层面说,一些统一的BIM标准的制订和出台,也是各方亟待解决的期盼,目前也确实制约着整个BIM行业实施发展的速度。
比如编码的标准、交付的标准、应用的标准等等。从软件和平台厂商角度讲,围绕中国特色,特别是关于计价算量和施工过程的动态指导,无论是软件和管理平台,都需要做很多的本地化实践和探索。另外还有国内的清单、定额的计价方式,投资、设计、施工等利益分割的体制现状等等,这些也都是BIM落地实施中客观存在的问题。
最后想说的是,基于BIM技术的未来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乃至个人,都必须顺应潮流,找到BIM发力的方向和目标。同时BIM的应用要遵循客观规律,对于其应用前景不可低估,对于其当前应用不可高估。规划可以高,落实必须要稳。明白自己想干什么,培养人才和团队,最后找到实施的路径与方法。
来源:行见B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