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高层建筑控制荷载及作用的研究
(1) 竖向荷载组成及优化策略
随着塔楼高度的增加,塔楼墙、柱自重所占的比例增加,这一方面是由于塔楼抗侧刚度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楼面恒载增加,导致承担的竖向荷载较大;楼面恒载所占的比例在20%~25之间,比例较大;优化楼面恒载,不仅可以降低自身的重量,而且进一步降低柱、墙承载的竖向荷载,同时,对降低地震作用也有重要意义。减轻塔楼重量的方法: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材的使用(降低柱、墙尺寸);混合结构体系(钢材代替部分混凝土);采用压型钢板组合楼盖体系;使用轻质隔墙(如轻钢龙骨隔墙);减小附加恒载(如采用轻质填充材料)。
(2)风荷载研究与优化策略
风工程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现场监测(最直接、可靠方法,但周期长、费用高);风洞试验(可系统开展研究,但相似关系无法完全满足);数值模拟(重要手段与发展方向,成本低,周期短,但目前研究尚不充分)。由于风速较大,且结构高柔,高层建筑易受涡激振动影响产生横风向风荷载。当来流风速增加到一定临界值时,建筑周围产生漩涡脱落现象,从而造成涡激振动。通过沿高度改变建筑截面形状、圆弧倒角、切角和立面开洞等方法,可以减小涡激振动在高层建筑高度方向的一致性,从而减小了建筑的横风向风荷载。上海中心采用了三种方式:圆弧倒角,契形立面, 变截面。
(3)长周期地震作用特点及影响因素
目前国内建成与在建的有许多超高层建筑其自振周期很多都在5.5s以上。对于超高层建筑结构,长周期响应对倾覆力矩起绝对的控制作用; 高阶振型响应对基底剪力的影响较显著,不可忽略。
随着我们对超高层建筑的认识,我们把第一周期限制放宽一到两秒左右,上海中心做到9s,刚开始设计的时候所有专家说应该限制在7s,我们放长了一点,这对于降低地震的作用非常有利。随着经验积累和数据更加丰满,可能我们胆子会更大一点。
上海中心、长沙国际金融中心和郑州绿地这三个项目,其中上海中心高632m,所以X向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都在长周期上,长沙国金、郑州绿地也是落在长周期上,必须考虑下长周期对于地震效用的影响。长周期在上海中心贡献率达到64%,但是倾覆力距比例达到99%,这是长周期在结构设计中直观的反映,我们以后会有更详细的百分比出来,现在的百分比会给我们一个大概的概念。
二、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探讨
(1)关于结构整体高宽比的讨论
高度和高宽比是超高层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也是决定结构刚度的重要指标;基底倾覆力矩与建筑高度的平方成正比;建筑顶部侧移与建筑高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并按结构宽度的三次方递减。高宽比直接与超高层结构的受力性态相关:高宽比<2,剪切变形为主;高宽比=2~5,弯剪变形;高宽比>5,弯曲变形为主;高宽比>9,塔楼风荷载下加速度较大, 舒适度需要重点考虑。超高层结构由于占地和功能的限制,基底尺寸通常不会过大,一般为60~80m左右,因此,对于超过400m以上超高层,高宽比一般为7~9。 当高宽比超过8时,通常外筒设计为巨型框架或巨型支撑框架(框筒),有效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当高宽比超过8时,横风向效应显著增强,在8度设防以下地区,风荷载通常成为控制因素。
(2)关于核心筒高宽比的讨论
核心筒高宽比的影响:对于常规的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核心筒承担着大部分剪力和倾覆力矩,故核心筒高宽比也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但对于超高层而言,巨型框架、支撑框筒等高度更大的外框结构常常取代了一般框架,因此,核心筒的承担剪力和倾覆力矩比例会降低。
核心筒面积比例指核心筒的围合面积占楼面面积的比例,是另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围合面积比例<20%,核心筒刚度偏弱,宜加强外框筒,采用支撑框筒或巨型结构;围合面积比例=20%~27%,核心筒刚度适中;围合面积比例>27%,核心筒刚度较大,承担剪力和倾覆力矩比例大幅提高,应尤其注重核心筒的性能化设计及二道防线设计。
(3)结构体系选型研究
结构高度达到450m时,对于不含伸臂桁架的弱框筒和筒中筒体系,结构刚重比成为主要控制参数,外框梁截面显著增大。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对框架-核心筒体系要求,外框承担的地震剪力标准值不宜小于结构底部剪力标准值的10%。由于框筒体系、弱框筒体系柱距密,框架梁截面高,外框的刚度相对较大,因此,分配的地震剪力较多,可以满足规范10%的要求。 对于框架-核心筒、巨型框架-核心筒体系超高层建筑,由于外框柱距较大,外框刚度相比核心筒小很多,10%的外框剪力标准值较难满足。
从结构经济性角度出发,350m高度选择框筒-核心筒体系较优; 450m高度选择巨型框架-核心筒体系较优;对于450m以下的超高层建筑:当结构处于基本烈度7(0.1g)、基本风压0.6kN/m2时,结构弹性指标受风荷载控制;当结构处于基本烈度8(0.2g)、基本风压0.40kN/m2时,结构弹性指标受地震作用控制;当结构高度达到450m时,结构刚重比成为主要控制参数,宜设置伸臂桁架以提高结构刚重比;当结构高度超过450m时,弱框筒和筒中筒结构体系采用外框梁截面较高,导致用钢量较大,经济性较差;随着结构高度增加,巨型框架结构体系表现出良好的受力性能和经济性;超高层结构体系选型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经济性、施工的可行性及周期、建筑功能与景观的影响,因此,结构体系选型需要在超高层项目方案阶段尽早介入。
(4)伸臂桁架结构研究
伸臂桁架结构概念: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存在侧向刚度不足、核心筒倾覆力矩偏大的缺陷。通过设置抗弯刚度较大的伸臂桁架,连接核心筒和外框架,可将周边柱的轴向刚度用来增加结构的抗倾覆力矩,显著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减小核心筒倾覆力矩。
伸臂桁架有四种结构形式:1)两点连接方式;2)单点上部连接方式;3)单点下部连接方式;4)单点中间连接方式。采用SAP2000对各种伸臂桁架形式进行了极限承载力分析,得出结论:形式2,3的刚度较好,形式4的强度较好。
伸臂桁架结构连接节点:1)伸臂桁架与核心筒连接节点,采用方式1即伸臂桁架正方(工型),采用单板与墙体内钢骨连接。其优点是墙肢内连接简单,适用于墙肢较薄情况。缺点是节点板较厚,应用工程案例有重庆国金中心,上海中心7、8区节点;采用方式2即伸臂桁架侧方(H型),采用双板在墙体内与钢骨连接。 其优点为节点板厚度较小,缺点是墙体内钢筋连接复杂,适用于墙肢较厚情况,应用工程案例有深圳京基中心,上海中心1~6区。 2)伸臂桁架与框架柱连接节点:采用方式1其优点是内力传递直接,节点板最少,适用于十字形钢骨; 缺点是伸臂桁架与框架柱内纵筋、箍筋相碰(型钢混凝土柱的缺点),应用工程案例有重庆国金中心、上海白玉兰广场。采用方式2的优点是适用于钢管混凝土柱或者内包钢管的型钢混凝土柱,缺点是伸臂桁架与框架柱内纵筋、箍筋相碰(型钢混凝土柱的缺点),应用工程案例有上海中心等。
(5)耗能阻尼器应用研究
阻尼器的布置共有三种方案,方案1为单根阻尼支撑的布置形式;方案2为水平方向布置粘滞阻尼器;方案3为垂直方向布置粘滞阻尼器。
设置阻尼器后,优化了加强层构件之间的相对刚度比,弱化了地震作用下的层间刚度突变,降低了核心筒墙体的损伤程度,提高了主要竖向构件的地震作用安全度。
设置阻尼器后,部分的塑性耗能被粘滞阻尼器耗能代替,从能量的角度说明阻尼器对主要结构构件起了保护作用。
在伸臂桁架阻尼器布置方案的选择上,一般应将粘滞阻尼器设置在变形和速度最大的位置,使得粘滞阻尼器充分变形,最大程度地耗散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将粘滞阻尼器设置在伸臂桁架与外框架连接处的方案3,比方案1、2减震效果更明显。
环带桁架阻尼器较优位置研究:由结构阻尼环带最优位置研究,可以看出:
1)最大层间位移角与最大层间相对速度出现的位置较为一致。
2)将阻尼器布置在层间位移角或层间相对速度大的位置,减震效果较好,这与《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待审稿的条文3.1.6消能部件宜设置在层间相对变形或层间速度较大的位置相符。
环带桁架阻尼器与结构高度的关系研究发现:
1)从基底剪力和层间位移角分布来看,随着结构高度的增加,阻尼器的耗能效率在降低,当塔楼高度增加到 400m以上时,阻尼器对降低塔楼层间位移角的效果不明显了;
2)从耗能和层间速度角度来看,随着结构高度的增加,塔楼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速度降低,这导致阻尼器的效率下降,从而使塔楼结构高度在超过400m后,整体的耗能减震效果逐渐不明显。
(6)巨型柱设计研究
上海中心巨型柱受力情况:竖向荷载分配:54%;底部剪力分配:57%;底部倾覆力矩分配:79%;巨型柱的地位非常重要,对构件的选型需要重点考虑。目前常用的两种构件形式: 1)SRC型钢混凝土柱,包括上海中心、深圳平安、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2)CFT钢管混凝土柱,包括天津117、台北101、深圳京基中心等。上海中心巨型柱选型时,从受力角度,两种巨型柱形式都满足要求;从吊装和安装角度,型钢混凝土柱较有优势。450m以上巨型柱的结构会越来越多的使用,上海中心8个巨型柱,这个柱子是一个三维体,在做这个项目前两三年就开始研究了。台北101柱子是243米,三米以内都可以用这个柱子断面形,三米以外都不行,我相信他们做这个之前也有研究积累。我们也对弹塑性强度也做了研究,延性系数达到2.81,所以应该说巨型柱还是可以当作一般柱在构造中特殊处理。